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社区医生身患腿疾坚定从医,9年步行近2万公里出

来源:长江论坛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2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万承光在门诊为患儿看诊。记者张越 摄 工人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马骏说:“万医生是最适合在基层工作的医务工作者,他能跟群众打成一片,性格温和不急不躁又能吃苦,而且

万承光在门诊为患儿看诊。记者张越 摄

工人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马骏说:“万医生是最适合在基层工作的医务工作者,他能跟群众打成一片,性格温和不急不躁又能吃苦,而且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也非常扎实。别人找他帮忙的时候,他都是一口答应,马上就去帮忙。从2013年工作以来一直都在基层,他说这更能够贴近老百姓,也正好把自己的所学所用到生他养他的地方。”

1岁半时,万承光因患急性骨髓炎落下终身残疾。随着年龄增长,他走路的倾斜度越来越大,如今右腿比左腿短8厘米,右脚的鞋子总会磨薄见底,刺痛常由腿遍及全身。9年来他就是踩着这样的步伐步行近2万公里,出诊2万余次,背坏3个随诊包,穿破二十多双鞋,把最贴心的慢病管理服务送到千余位居民的心坎上。

“我走路速度与常人无异,医术也不比别人差,别人能做的我自然可以。”这个青山小伙从未向命运低过头,凭借顽强意志和对学医救人的执着追求改变了人生轨迹。站立时身子总是向右斜的他,不愿意只在诊室坐诊,总是要求上门服务居民。每当同事劝他休息,他也总是那一句话:“我从不把自己当残疾人看,我和大家都一样,那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居民需要我为他们调好慢病,我更得加倍努力。”

【编辑:余丽娜】

徐先生是一位高位截瘫患者,长期卧床在家,由爱人李女士照顾。由于高位截瘫患者的大脑对排尿丧失了压制,一般情况下只能靠导尿管进行排尿。于是,每20天万承光就上门一次,为舒斌更换尿管。

由于自己身患腿疾,万承光特别能够理解病人的痛苦,更有怜悯心。在他的诊室里,有几摞厚厚的本子,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患者的名字、年龄、病情、病因、住址等,他对每位看过的病人都详细记录,了如指掌。9年来,他走遍了青山区工人村街的每个小区、每座楼栋。

“在基层更能磨炼意志功底,做一名全科医生,被居民需要、认可才能证明你学有所成。”硕士毕业后的他,原本能去级别更高、待遇更好的三甲医院工作。但青山区工人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一句话,让他放弃三甲医院,坚定地选择扎根社区。

从小立志做好医生,不把自己当残疾人

【来源:长江日报-长江网】

“清理、消毒、杀菌再更换,每一个步骤都非常谨慎、仔细。换完了尿管他还会细细查体,测量血压血糖,告诉我在家应该如何照顾我爱人。我们家是真离不开万医生,有他在,我从不担心我照顾不好我爱人。”李女士说。

万承光经常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教授居民健康知识,也交下了数不清的居民朋友。不少居民会趁着买菜的时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楼下分诊处问:“今天万医生坐诊吗?”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上楼挂号。万承光笑称,这群居民就是他的忠实“铁粉”。

自从患有腿疾,万承光就默默立志学医,既是为了方便照顾自己,也希望能帮助别人。2002年,万承光考入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,5年后他继续读研深造,最终被广西医科大学重症医学专业录取。毕业后的他选择回到家乡基层,为社区百姓奉献青春。

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9日讯 9月19日早上8时,青山区青和居小区入口的一段坡路上,一道白色身影深一脚浅一脚,有些踉跄地前行。阳光照射下,汗水顺着脸颊滑落,湿透衣背,也浸湿了手中的红色随诊包。39岁的工人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万承光,正手提7斤重的家庭医生工作包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巡诊。

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是华中最大棚改回迁片区、武汉最大公租房小区,社区中老年人、残疾人和困难居民较多。万承光的日历中没有双休节假日,不管是逢年过节,还是万家团圆的日子,只要病人有需要,他都会出诊。

放弃优厚条件回到基层,立志用所学所长回报乡土

长期卧床的患者非常容易出现褥疮,但万承光上门服务3年以来,徐先生没生过一个褥疮。“每去一次我就交代一次,家属一定要经常性帮助他翻身,避免出现褥疮。多按摩肢体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避免出现肌肉萎缩。”万承光欣慰地表示,每当看到病人和家属们的笑脸,他都感到非常有成就感。

万承光上门为高龄居民测血糖。实习生徐港洲 摄

万承光回忆,家人从没有因为他腿部残疾而过度疼爱他,而是始终让他像普通的小孩一样照常学习、玩耍。从小学到本科毕业,他一直坚持参加校园足球运动。因为身体平衡度不够,有些“接球过人”的动作没法完成,他便努力练习提高速度,迅速将球调整到另一边后再“过人”。

文章来源:《长江论坛》 网址: http://www.cjlt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0/767.html



上一篇:长江妇儿医学发展论坛“云”开幕,专家呼吁:
下一篇:2022·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南昌开幕

长江论坛投稿 | 长江论坛编辑部| 长江论坛版面费 | 长江论坛论文发表 | 长江论坛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长江论坛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