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业界:激发创新成果 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

来源:长江论坛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8-3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谈到,要激发创新成果,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迈上新台阶。一方面,要强化污染治理的技术创新,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,加快科技攻关,强化综合治理技

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谈到,要激发创新成果,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迈上新台阶。一方面,要强化污染治理的技术创新,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,加快科技攻关,强化综合治理技术集成应用,形成针对性强、重点突出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污染治理技术协同创新机制。另一方面,要推动污染治理模式创新,充分用好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资源,发挥全产业链优势,打破区域行业壁垒,创新“两园一链”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,流域系统综合治理新模式,加大复制推广力度,尽快形成治理效果。

来源:人民网 原创稿

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,近年来,随着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,沿江各地持续加大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力度,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,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健全,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关停取缔,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9000家,长江岸线累计腾退457公里,干流1361座非法码头撤离整改,6万多个排污口全面查清并加快推进整治,3500多座小水电清理退出,两岸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,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的协同联动性进一步增强,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。

与会专家表示,持续深入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,在充分肯定取得成效的同时,也要清醒地认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还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,长江沿线污染治理仍存在短板,水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好转。因此,必须持续加大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,积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。

宋鑫谈到,创新是央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,作为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央企和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企业,下一步,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将继续坚持以“让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,让生活更美好”为己任,创新投融资模式为主体平台提供资本赋能,完善科技创新体系,提升核心技术能力,做强做优做大环保产业,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,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。

如今,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。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,从2016年的73.3%提升至2021年的92.8%,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达到二类水质。同时,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,从2016年的45.3%提升至2021年的46.6%,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幅度的提升,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。

人民网北京8月27日电 (记者余璐)“长江大保护是国家立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实际,做出的重大决策。近三年来,共抓长江大保护科技创新联盟聚焦长江生态环境治理重大科技需求,充分发挥各自技术和产业优势,深化交流合作,加大协同创新,共同促进科技成果在长江大保护中实施运用,为长江经济带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。”近日,在共抓长江大保护生态修复技术创新论坛上,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宋鑫如是说。

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表示,长江大保护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,需要我们每个人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守护好长江母亲河,构筑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。同时,长江大保护也离不开科技的创新。

文章来源:《长江论坛》 网址: http://www.cjlt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30/759.html



上一篇:肠道微生态与睡眠障碍联系紧密,2022湖北琴台帕
下一篇:中国节能:已累计在长江流域实施各类节能环保

长江论坛投稿 | 长江论坛编辑部| 长江论坛版面费 | 长江论坛论文发表 | 长江论坛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长江论坛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